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不做“X二代”,舆论是否太矫情?

2013年10月30日 20:32

上班铃声一响,车间里的机器开始轰鸣。铸工车间里可以看见火红的熔炉,机工车间里遍地都是废铁屑……这都是很多年前的情形了,回忆起来,脑海中的那些碎片竟然再也连不成一副完整的图景了。

那个工厂曾是我童年的“游乐场”。父母是工人,他们上班时经常带着我去厂区。他们去车间上班,我就在车间外的空地上玩着各种铁疙瘩。在企业还是全民所有制的年月里,那个叫机械厂的厂子在县城里红极一时。后来,工厂逐渐破败,工人开始分流、下岗。最近回过一次县城,路过那个工厂,曾经的厂区早已变成了住宅小区。工厂里那些庞大的机器,多年前早已当废铁处理掉了。

记得工厂效益好的时候,老工人们退休,子女都可以“接班”。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叫“工二代”吧。农村户口的都转成了城市户口,在当时那可是不小的福利。父母当时还对我和弟弟说过,长大了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可以接他们的班,当个工人混口饭吃。可惜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工人们就开始陆续下岗,父母的口气已经变了,“绝对不能再当工人了”。

其实不用父母教诲,目睹了他们的惨状,我早已下了“不做工二代”的决心。没想到很多年之后的今天,“不做X二代”竟然成了流行语。

杀医案之后,谁还愿意做医生?这是近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媒体说,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杀医伤医案频发,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当下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医不过二代”的现象。而根据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不管是个人原因还是体制原因,医生的收入也还不算低。“医不过二代”、“不要学医”的呼声出来之后,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矫情的呐喊。那么多从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关系门道还进不了医院,最多只能成为医院里的“临时工”。可你说这种呼吁矫情吧,当下的医患生态中,医生确实危险重重。从县里的医院到省里的医院,再到一线城市的大医院,杀医伤医案都发生过。如果一份职业连性命都保障不了,逃离它也是必须的选择。

可不管怎么说,杀医伤医这样的恶性事件也是个例。不是说个例就不该重视,而是说由极端个案引发出的某种呐喊,大概也不必太当真。尽管有那么多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医,但我不相信中国将来真的会出现“无医可看”的尴尬局面。有时候,社会舆论就像墙头草,哪边风劲头就朝哪边歪。患者悲剧色彩浓烈时,舆论会说医生辜负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医生无辜被伤被害时,“保护医生”的呼声似乎高过一切。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医生发出“不要再学医”、“不要再从医”之类的呐喊,只不过是在特殊情境里被“倒逼”出来的声音罢了,如果谁要真去担心中国的医生将来会“断档”,那倒真有些杞人忧天了。

不光是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还有那么多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教呢?教育部曾对近3万名教师进行过调查,只有18%的教师希望子女将来从事教职。此外,有新闻披露,很多城管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做这一行业;很多媒体人也都在劝告自己的孩子将来千万别再做媒体,还劝说周围的孩子千万别报考新闻系。

“干一行,恨一行”。这大概可以看作是当下社会职场生态的一种写照了。你得承认,“干”有“干”的无奈,“恨”有“恨”的理由。每个行业都有着它自己的职场困境,医生、教师、城管莫不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应该把职场困境等同于阶层困境。“不做医二代”也好,不做“教二代”也罢,这种呼声远远没有“不做农二代”或“不做工二代”沉重。大多数医生和教师,还可以依靠这个行业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而“农二代”和“工二代”们的境遇,远远不是突破行业困境就可以改善的。舆论总是可以很容易地扫描到相对有话语权的人的呼声,“不做X二代”的“舆情”,自然也容易流行开来。

好在,现在还没听说“不做富二代”,大概是因为他们既不像“农二代”、“工二代”那样面临阶层困境,也不像“医二代”那样面临职业困境吧。

扫一扫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