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不必像讨论公共事件那样讨论“退学港大”

2013年10月11日 17:36

香港

因为涉及到文科状元、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几个元素,一桩退学复读的新闻引发了关注。媒体报道称,辽宁本溪文科状元刘丁宁因为想追求纯粹的国学,目前已经离开香港大学,回到本溪市高级中学复读,为进军北大中文系做准备。

内地高等教育饱受争议的当下,香港大学等“另类高校”一直占据舆论高地。事实上,香港大学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它已经连续三年获《QS世界大学排名》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22至23位不等。QS是世界三大最权威的排名机构之一。而且,在全国高考人物连续5年下降的情况下,2013年申请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人数还高达1.2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最终录取的303名内地学子中,有16位是全国各省市区的高考状元。闯进香港大学,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似乎更表明你可以脱离僵硬的教育,在更独立广阔的空间里获取知识。

当更多学子宁可放弃北大、清华这样瞩目的高校投奔香港大学时,刘丁宁离开港大的选择无疑是一枚重磅。有人遗憾,有人不解:应试教育下的状元是不是不能适应香港的教育?北大中文系真的能满足刘丁宁对国学的追求吗?也有人不忘趁此讥讽一下那些对港校趋之如骛的考生:看看,都有人“打道回府”了,香港的大学真的值得如此崇拜吗?当然,更有人喜欢借机比较内地高校与港校的优劣。

围观者总是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的内容。其实,按照当事人刘丁宁的说法,她离开港大的原因很简单:真心追求纯粹的国学,认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更适合她对学业的追求。离开港大,并不是一定要证明自己另类或勇敢,只是趋于内心的真实选择罢了。

既然是纯粹的个人选择,外界其实大可不必将之作为公共事务加以讨论。一个优秀学子的放弃和离开,并不能证明一所高校的成败,也不能证明一所高校的不足。而仅仅因为一个优秀学子的离开,就将之作为比较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优劣的证据,更不足为取。这桩退学的新闻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反响,只是因为其中的元素比较抢眼罢了。有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一些个案来证明什么。在这起退学事件中,如果非要证明什么,大抵只能证明一个人对梦想的执着坚持。从围观者的角度看,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一些作为佐料的营养可以汲取。

从新闻中不难看出,当初刘丁宁其实并不是十分向往港大的,选择港大大概是受了外力的推动。外力是什么?可能是父母的强力说服,也可能是一种荣耀的“引诱”?毕竟,闯进港大除了能证明自己成绩的优异,还可以证明自己综合素质的非凡,甚至还附带着其他的价值。在外人眼里,评价一个港大招录的状元,也许要高于清华北大招录的状元。或许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刘丁宁选择了港大。而最终的结果证实,港大并不适合她,她梦寐的依旧是北大。如果当时刘丁宁直接选择北大,是否还有这番曲折?

说到曲折,笔者内心总忍不了要嘀咕:一个优秀的学子,为何一定要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梦想呢?如果可以直接从港大转学到北大,其间又能少去多少折腾和风险?一个坚持梦想的人终究是值得敬重的,也许唯有祝福,方能对得起这个坚持梦想的年轻人。

离开港大的日子,其实也是平凡的日子。刘丁宁的妈妈和老师不希望外界过多关注这个追梦的乐观女孩。唠叨这么多,何尝不是一种叨扰。祝福之外,请允许我说声抱歉。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