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追逐“体制内”背后的真命题

本网评论员 李汉森 2013年01月24日 18:35

相关新闻:

中国青年报:高校毕业生为什么喜欢和体制一起慢慢变老

研究生甘做清洁工 称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国考很热,省考很热,凡是与“体制”扯上关系的工作都很热。国考人数年年都在增加,相关产业越发兴旺发达,文科专业全班应届生参加国考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在公务员队伍之外,事业单位同样被人追捧,哈尔滨市招聘400多个环卫工人,结果有一万多人报名,其中有3000多人还是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体制的门很窄,在很多人看来,只要挤进那道门,迎接自己的就是瑰丽的未来。

   分房、钱多,福利好,体制内的单位总给人以这种印象,各种报道和现象也的确佐证了这一点。铁道部将为职工修建保障房,一套房子的市价几乎抵得上职工一生的工资收入,这也是很多人穷其一生的目标。2012年6月底,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情况时表示,中科院所属9个单位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环保部下属单位挪用项目资金85万元发放餐补,国土资源部挪用项目资金1116万发放补贴,工信部未报预算发放津贴补贴433万元。一元钱一位的机关食堂,每逢年假的购物卡、健身课,等等福利也让人们感到了体制的温度。

   如同户籍制度一样,体制很多时候是与之捆绑的社会资源的代名词,这种资源有有形的福利,也有无形的优先权等。比如某部委准备为员工兴建保障住房,在拿地阶段占据的优势足已保证其房屋价值有着成倍上升的空间。再比如,在一线城市,教育资源本就极为紧张,而各种机关幼儿园、共建小学中学可以保证体制的优先选择权。这种分配机制承袭于单位制,它是建国后确立的社会管理体制,至改革开放以前,单位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负责单位内部所有人的生老病死。

   的确,曾经体制能够提供长达一生的保障,有了保障就有安全感,不必随着其他行业的大风大浪起起伏伏,不必理会经济环境的风云突变,这也正是现在中国社会所稀缺的。数据显示,自1996年实行辞退制度以来至2003年8年间,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仅0.05%,人员流动率为1.25%,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厌恶风险,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退一步来说,一辈子顺风顺水不愁发不出工资,退休之后还有高昂的退休金,单单旱涝保收这一点就很有吸引力。

   其实“体制内”这三个字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很多政府机关施行公务员聘用制,打破了“一考管一生”的传统;诸多为事业单位提供劳动的人也只是外聘人员。同工但不同酬,体制的真正意义正是基于此的一种特权与优势。

   但不得不提到的是,这种优势也绝非没有风险,对于全社会来说,追求“一劳永逸”的人越多,社会的活力就越少,创造价值的能力就越差;在那个“个人奋斗”意识淡薄的年代,没人会想到国企的改制来的那么突然,下岗潮将端着铁饭碗的人们的生活改变的那么彻底;公务员竞聘制、淘汰制,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等等类似措施虽然推行的比较缓慢,但谁说这只已经出现裂缝的饭碗有朝一日不会被彻底敲碎呢?

   “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的化学家、50名优秀的数学家、50名优秀的音乐家、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工程师,将使法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艺术、工业进步的王公、议员、省长、主教等,这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圣西门的名言阐述的正是一个颠覆不破却又很简单的道理。

最新文章

责任编辑:霍默静 热词: 体制 事业单位 公务员 福利

打印 | 我要纠错 | 复制链接 | 转发邮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专栏作家

文言文听力“闯入”考试?

专栏作者:刘浩睿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社会娱乐

深泉学院比哈佛更难进的牛校

专栏作者:关开亮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民生影视

五一出游:“人比XX都多”

专栏作者:王二丫
媒体人,关注社会民生。

腾讯新浪开微博,只是讨骂?

专栏作者:雷世远
央视网记者,关注社会热点。

挺一挺政协委员的编剧情结

专栏作者: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