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 马怀德 |
从被发现戴多块名表的“表哥”杨达才到因不雅视频63小时火速落马的雷政富,一些腐败官员,被曝光在网民的尖锐视线之内,纷纷落马。十八大之后,这种由网络曝光而引发的反腐行动热度不减。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座谈会上与马怀德等专家就反腐问题进行了交流。马怀德随后接受了央视网记者专访,他认为应该将网络反腐纳入法制轨道,让其在更广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反腐倡廉的作用。
“官民互动、配合形成了网络反腐的‘井喷’状态”
不难发现,“表叔”、“房叔”等几个热点网络反腐事件,都有网民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官方较为及时回应的特点。
马怀德认为,“几个事件,是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标志,民众的这种意识比以往都要强。纪检监察机关回应的速度也加快了,似乎是网上揭露一个就处理一个,官民互动、配合比较默契,反腐比较集中,形成了网络反腐的‘井喷’状态。最近通过网络新兴媒体揭露和处理的腐败官员比以往要多。”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查处相关案件处于相对透明的状态”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曝光这种反腐方式在改变中国的反腐格局,数量众多的中国的网民,热衷网络监督的人也很多,网络曝光官员腐败的功能有无数志愿者做推动,传统的反腐反而参与性较小,网络反腐的实际效果有可能出现井喷式上升。
针对这个问题,马怀德将网络反腐与传统反腐手段作了比较,“信访、举报等传统反腐手段,从老百姓反映情况到有关部门,不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案件的处理也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但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网民披露信息、揭露腐败,还是纪检机关回应查处相关案件,速度都是比较快的,而且处于一种相对透明的状态。”
“网络反腐要通过制度设计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伤及无辜”
社会上也出现了对网络反腐的担忧。《人民日报》在“七日谈”中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网络曝光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网络监督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
马怀德也担忧“在没有经过权威部门的查实,真相尚未完全披露的时候,消息就被透露出去,存在风险。而且这种消息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被刻意‘剪接’处理过的,不能完全反应事情的本来面目,容易造成误导”。
“另一方面,网络揭露腐败案件的同时,往往会将违法犯罪的手段直接呈现给公众,比如贪官的淫秽照片,对网络环境是一种污染,尤其会对未成年人会造成不良影响。网络上的揭露者若采取的方式不当,他们自己也有人身安全等威胁。如何让网络反腐在高效、便捷的同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伤及无辜,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应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推动网络反腐”
十八大报告用“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反腐问计专家。这些信号让公众对推进反腐倡廉充满期待,但网络反腐并不是一种常态化的形式,下一步,网络反腐应该往怎样的方向发展?
马怀德认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法制化是很有必要的,“应该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推动网络反腐,让它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反腐倡廉作用。需要通过法律设定一些规则,规制网络反腐。”
“但是必须明确,规制的目的不是要抑制网络反腐,而是将其纳入法制轨道,避免损害社会公益、伤及无辜,防止网络反腐变成诬陷、权斗或者诽谤他人的一种手段”,马怀德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