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邓海建:“网上的骂声”未必就等于民意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5日 07: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民意”是一个用滥了又总有些疏离感的词。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再到李普曼,各有各的争执,各有各的质疑。尊重民意,看起来起码是善治的图景。权力懂得谦抑,民意背后的权益才能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12月4日《新京报》的一则消息深孚民心:在11月30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组织和主持的座谈会上,王岐山让与会代表敞开讲,说真话,“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更何况大家提的各种意见?”

  随即,“网上的骂声”从新闻中抽离出来被热烈解读。确实,网络给民意提供了很好的集散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29日发布的10月份通信业运行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5亿户——而在2011年时,清科研究中心预测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2亿,易观国际则预测超过6亿。互联网用户超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网络问政”、“微博反腐”等民主政治新范式的勃兴。一项公共政策,或者一部法律,问计于民的结果,因为网络的时髦与便利,往往是以“问计于网”的形式呈现。

  网意,看起来就像是民意的“现在进行时”。可是,网意等于民意吗?

  网意当然可以等同于民意,但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是技术前提,人人有随时能表达意见的网络平台;二是意识前提,人人有借助网络表达真实诉求的意愿与能力。

  就前者而言,自去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后,相关部门就表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完成100G的互联带宽扩容,两家企业承诺将进一步降低收费。随着“宽带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网络资费的争议就从未间断。起码眼下来说,网络民意确实“价格不菲”。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大批无法上网也不懂网络的民众,因而,网络民意的覆盖面依然有限。

  而就后者来说,也许未来的中国,公权部门振臂一呼,就像农村大喇叭召集村民开会一样——大家都呼啦啦端坐于网络终端,鼠标点江山、键盘敲蓝图——但就眼下的情况来说,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抛开抽象的网络民意不说,即便是热辣新闻的万千“网友跟帖”,抛开所谓水军争执不谈,“盖楼”的群体基本相当固定。用专家的话说,“我们提到的网络民意,毕竟是互联网各个终端手敲键盘的年轻家伙们的意志,不一定是大街上芸芸众生的意志,是不是后者的意志,往往有深究的必要”。也因此,我们对整个社会的民意的了解,比网络民意更为困难。

  让我们回归网络“骂声”的现实。不久前有一则正面报道:河南省临颍县政府网站开办的《百姓论坛》,近日被众多网友热捧为“中国最牛县区论坛”,牛在何处呢?县长发帖200多个,其专栏的帖子点击量达98.5万次,各县直单位和乡镇实名回复处理,各种投诉、举报类的“骂帖”占据大多数,常年不删。官民之间的互动,“骂帖”居多,在感慨政府网站尊重民意的同时,也有疑问:这种“互动”的范式,效果究竟如何?如此多的骂声,究竟是权力作为失当,还是诉求表达“霸气”?在这样的“骂”与“被骂”的关系中,公共利益能心平气和地找到“最大公约数”吗?

  其实,“网骂”要不要尊重,本质上是个伪命题。泼妇式骂街不能因为披上了网络的外衣,就立刻有了被重读的底气。网络上需要被尊重的,是客观理性的表达、有理有据的声音,就算是“骂”,也要“骂”得有操守、有品性、有边界。“网上的骂声”不等于民意,更不等于需要通盘考量的筹码。听听“网络上的骂声”,固然有兼听的气度,但如何善听“网骂”,显然还是门高深的技术,需要权力者潜心修炼、全面领悟。

热词:

  • 民意
  • 网上的骂声
  • 网骂
  • 盖楼
  • 骂帖
  • 宽带中国
  • 最大公约数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