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搜索

伟大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 宝贵的经验——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20周年之际

作者:曾培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来源:《求是》  期号:2012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4日 14:32

回顾总结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享
分享
收藏

喜迎十八大

央视网特别报道

这十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十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十年。央视网推出喜迎十八大专题报道。 [详细]

寄语十八大

央视网十八大报道特别呈现

美好的未来由党和人民共同书写,在这里,请写下你对十八大的寄语。央视网《寄语十八大》开栏。 [详细]

今年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回顾总结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实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最为薄弱的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开展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在拨乱反正后,第一次肯定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紧接着,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应当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商品价格出现“双轨制”。国家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打破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计划、投资、物资、粮棉流通、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都在不断推进。针对社会上对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重要论述,解除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种种疑虑,打开了人们长期被计划经济禁锢的思想闸门,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石。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论述了这一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清晰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的决策部署。这一时期,改革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四个方面整体推进。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二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逐步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实行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显著扩大,明显发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三是改革宏观调控体制。建立计划、金融、财政相互协调配合的调控机制,逐步变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四是基本形成开放性经济格局。不断扩大开放,我国成为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过程中,制定、修订、废止了大量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清理行政审批项目。通过这些年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形成。

从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近1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建立宏观经济预测监测体系,逐步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领域的体制改革。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经过改革,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制,吸引和组织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所有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的竞争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显著增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转换了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虽然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国有经济总体效益反而持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茁壮成长。目前,有6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我国基本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机制,在全部消费品生产和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生产中取消了指令性计划,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已由市场决定价格。建立了多层次的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各类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各类商品交换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价值规律调节供求关系,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绝大多数商品呈现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今天的中国,不仅彻底摆脱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而且已经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1978年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单一。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幅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推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30多年来,中国已累计建立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129个双边投资协定,签署10个自贸协定。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和第五大资本输出国。中国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推动了APEC、中日韩、10+3、中亚五国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并通过G20、WTO等国际机构和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分享发展机遇。

——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前,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直接调控。通过深化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了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抑制通货膨胀,基本形成了开放条件下较为稳健的宏观调控体系。在长期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有效解决了投资过热、通货紧缩、金融秩序混乱、货币过量发行、物价涨幅过高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多次大起大落的状况,保持了持续较快稳定增长。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及时推出经济刺激计划,迅速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不仅避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荡,而且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比较滞后。在改革中,我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居民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优先发展教育,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校大学生数位居世界第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研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我们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到今天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22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300美元,是1978年的16倍,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些成就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和全面的制度创新。30多年来,在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鉴往知远、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凝聚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指导我们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确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面对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了另一次思想大解放。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改革开放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上世纪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践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才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第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这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和优点,使经济活动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建立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这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在新体制建设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动和发挥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注重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对于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都尽可能放开搞活,由市场配置资源。针对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实践证明,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就越要求宏观调控做到灵活、有力、有效,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三,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因此,一切改革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第四,始终坚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深层次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既要协调推进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改革、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又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改革。这决定了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渐进式改革之路。先确定基本取向和思路,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推进且可以取得成效的领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围到核心、由局部到全国,重大改革经过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比如,改革先从计划经济最为薄弱的农村开始,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引向城市,再拓展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先是放权让利、利改税、实行承包制,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之后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最后才实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共识,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使改革开放事业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有序的轨道上。

第五,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上,坚持以发展促改革,通过加快发展为深化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打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促进发展提供新动力。当然,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每一项重大改革政策出台时,都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力度、节奏,充分考虑改革措施的社会承受能力。同时,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对改革中利益受到影响的群体给予补偿。由于我们始终注重在改革中保持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避免了一些国家在体制转轨期间遭遇的剧烈动荡。

从根本上说,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靠党的坚强领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按时代发展的要求,既总结成功的经验,又敢于直面复杂的问题。始终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在重大决策上,我们党能够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在重大改革中科学决策、勇于突破。同时,善于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纵观30多年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我们党以巨大的理论和政治勇气,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近2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和重大贡献。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 追究责任

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