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搜索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 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作者:秋石     来源:《求是》  期号:2012年第21期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1日 08:58

分享
分享
收藏

喜迎十八大

央视网特别报道

这十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十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十年。央视网推出喜迎十八大专题报道。 [详细]

寄语十八大

央视网十八大报道特别呈现

美好的未来由党和人民共同书写,在这里,请写下你对十八大的寄语。央视网《寄语十八大》开栏。 [详细]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要求我们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流,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议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唱衰中国的论调抬头。对当前经济形势究竟应该怎么看,这关系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总体判断。

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当前的经济减速,一方面是我们为加快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防止通货膨胀而主动调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深层次影响显现,全球经济低迷、外需明显减弱的结果。这改变不了我国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经济增长仍在全球“一枝独秀”,“见顶论”没有根据,“崩溃论”更是危言耸听。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为我国发展拓展巨大空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问题意味着机遇,差距就是潜力。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我们着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总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解决国内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也将为我国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巨大的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而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在各大国中是最低的。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理应位居世界前列,但长期以来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很突出。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支点。扩大内需需要做很多工作,如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等等。显而易见的是,做好这些工作本身就是发展,同时又为新的更大发展创造条件。

城镇化蕴含着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城镇化则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够一举托两头,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农民转为市民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据测算,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其收入和消费至少增加3倍以上。另据研究,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从而有效拉动投资需求。此外,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城镇化需要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进而促进工业化深入发展;伴随农村人口转移,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城镇化所带来的这种综合效应,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持久不衰的强劲动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 追究责任

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