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今天举行的2012年度南京市重点行业“向人民汇报”述职评议活动中,南京多家银行公开承认与第三方催债公司合作向市民追债。(10月30日中国新闻网)
银行雇讨债公司向市民讨债,网民可谓义愤难平。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影视上,讨债总会向逼债演变,在那些惯用的手法中,电话骚乱、出言威胁、贴身纠缠、恶语相向、贴条上门,大多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因为讨债是一本万利之事,讨债公司当然乐此不疲。虽然相关银行方承诺自己会加强管理,但很明显,在利益面前这种说法难以服众,如果催债变得极为容易,还要催债公司干什么。
不可否认,随着银行信用卡的大量发放,信用卡违约的现象日益加剧。28亿张银行卡,7亿持卡人,这就是银行卡滥发的形成的结果。而其中,很多人其实成了持而未用的“冤死鬼”。由于在银行的考核中,银行业绩只重发卡量,很多银行即使“赔本赚吆喝”,也要大力推广信用卡业务,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大量的宣传和推广,还给员工分配任务,实行业绩捆绑,有人为了帮朋友完成销卡任务,办了好几张信用卡,可是都闲而无用,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卡”。在天量的信用卡之下,银行自己收债似乎成了无以承受之重,于是雇讨债公司的做法便应运而生。
银行雇讨债公司催欠之所以令人愤怒,一方面在于,银行把客户的姓名、住址、电话等信息交给这些公司,显然是泄露客户隐私。而根据法律规定和双方约定,客户的隐私受到严格的保护,泄露客户隐私是一种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于,雇讨债公司将会带来利益伤害,甚至有不当催讨的风险和隐患。同时,讨债公司不为法律所承认,没有明确而正规的身份,对客户信任是一种伤害。
在银行与客户的约定中,真正的第三方途径是司法程序,大多数银行的做法也是如此。由于法院的独立性,为双方的进行平等博弈搭建了平台,也创造了信任基础。而讨债公司的存在,却是单方面强化了银行的地位与权力,忽视了客户的权利存在,更重要的是,催讨行为本身强化了客户一方的义务,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责任,并不利于银行发现自身存在的过错并加以改进。在欠债的因素中,固然存在着客户的某种恶意行为,也有银行滥发和服务不当所致——为何只监管持卡人恶意透支,却无人监管发卡银行恶意发卡?从某种意义讲,如果不能解决银行服务和滥发等行为因素,强化银行责任意识,改变其服务手段和能力,有效化解风险,那么仅盯着客户一方面,强化其义务付出,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
在银行社会形象每况愈下,服务质量饱受质疑的当下,银行雇讨债公司的做法,不但要接受合法性的审查,更要接受合理性的拷问。对于银行来说,真正的催债就是要提升服务,更加注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做好做细前期工作,减少恶意欠费的机率发生。同时,应从自身改变做起,以此来赢得社会信任和尊重,而不是相反。要知道,欠债加剧折射的恰是生态恶化,银行雇讨债公司讨债只会加剧信任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对此,银行必须重视,监管部门也不能坐视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