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高荣伟:金兰湾中的美俄因素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 10: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环顾全球,很少有这样的一个港口,能够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成为美俄等大国的军事基地——它曾云集沙俄时代的上百艘战舰;它曾被美军建设为“亚洲最豪华的海军要塞”;它也曾是前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它就是金兰湾。

  一、极具战略价值的金兰湾

  金兰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港口,为什么它的作用这么重要,引来世界大国纷纷逐鹿,这背后又暗含着哪些博弈?

  金兰湾港位于越南庆和省东南部,距离南沙群岛约600公里,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

  金兰湾扼南海咽喉,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距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航线只有1小时航程,可以控制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还可以对印度洋北部地区、波斯湾、东海和南海进行电子监控。这里可停泊航空母舰及成百艘舰艇,被称为亚洲第一军港。整个金兰湾被高约400米的山岭所环绕,地势险要,制高点极易布防,便于防御,可以部署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的高射炮群。万吨轮可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船约40艘或4万吨以下的舰船100余艘,而且其入口狭窄,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极具军事价值。

  一个多世纪来,多个军事大国轮番将金兰湾视为至宝。作为越南的一个重要的天然港口,金兰湾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1905年,日俄大海战,沙俄上百艘战舰曾云集于此。1935年,法国开始在此修建海军基地。1940年,金兰湾落入日本手中,成为其侵略东南亚的基地。1945年到1954年,法国进驻。1965到1967年越战期间,美国斥巨资,将金兰湾扩建为美军在东南亚的巨大陆海空联合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人被迫撤出。在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之前,先后有俄、法、日、美等国使用过金兰湾基地。

  1979年,苏联同越南签署了25年的免费租用协议,成为金兰湾的新主人。苏军后将其建设为该国在海外最大基地。苏联解体后,俄继承该基地。2000年9月,俄罗斯勾销了越对俄110亿美元债务中的85%,但越南继续要求俄每年缴付4亿美元的金兰湾租金。按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承担,于是只好放弃,俄军于2002年提前撤离金兰湾,基地由越军接管至今。

  从现实来看,世界重要军事集团,尤其是美、俄具有浓厚的金兰湾情结,对金兰湾各怀心思。基于金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它再次成为美俄争夺的战略要点。在南海问题风云际会之时,越南的一系列举动,让这一地区的情势变得更加复杂。

  二、美国对金兰湾的情结不减当年

  自俄军2002年撤离以来,已在大国风云中沉寂了10年之久的金兰湾,不久前再次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首先是美国对金兰湾心仪已久,早就盯上金兰湾。美国近些年来之所以对越南“不计前嫌”,下足功夫拉拢,很重要原因就是旨在重返金兰湾。

  冷战之后,美国一直在打金兰湾的主意。其间,美国不断向越南提出租用金兰湾的要求,特别是1992年美军撤出在东南亚地区的最后堡垒———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后,更是急迫重返金兰湾。但是摄于周边国家反对的声音,不得不放弃。

  金兰湾所在的位置比美国在横须贺等一些港口的位置都更接近于南海的热点位置,它比新加坡樟宜、韩国釜山等基地都更靠近南海“热点区域”,可以说是掐住了南海的喉咙,且是扼守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最关键战略要道。因此,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际,美国对于金兰湾表现得比其他许多国家更加积极。

  美军欲驻军金兰湾的传言不绝于耳。1994年,美太平洋舰队司令理查·马克就曾向越方提出在金兰湾重开军事基地的问题;2002年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布莱尔正式向越南提出使用金兰湾海军基地的请求,且租金是每年10亿美元;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在宣布“重返亚太”的同时,多次高调宣示“重返东南亚”,并积极介入南海事务。

  今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对越南展开为期两天的高调访问。6月3日,帕内塔考察了越南金兰湾的前美军基地,成为1975年越战结束后访问金兰湾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在与越南国防部长冯光青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帕内塔就表示,金兰湾是一个重要的港湾,如果越南有意改善金兰湾地区且需要帮助,美国愿意提供。美国海军未来有意再次赴金兰湾做定期访问。帕内塔强调说,他越南之行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两国和两军之间的互信。美越应该继续发展各领域的双边关系,特别是在国防和安全合作方面。

  据称,越南已经同意在金兰湾为美军非战斗海军战舰提供服务。

  帕内塔的访问同样引起了大量关注。美国著名网络报纸《赫芬顿邮报》一篇名为“帝国回归”的文章评价说,2003年,美国海军船舰访问越南;去年11月,美越举行联合军演。帕内塔此访可谓高潮,表明美越军事关系进一步深化。越南甚至要求美国解除对越南出口致命武器的禁令。

  种种迹象表明,越南与美国合作的决心已定。从美国的角度,重返金兰湾,重返越南,不仅能加强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还能达到在军事上牵制中国的目的。有军事专家直言,美国布局越南,矛头直指南海和台湾海峡。

  三、重振大洋雄风的俄罗斯渴望重返金兰湾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做重返金兰湾的准备。普京上台后,随着国力加强,俄罗斯开始将海空战略触角外伸。

  普京曾直言,如果放弃海军建设,俄罗斯将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发言权。而重返金兰湾,便是俄重振大洋雄风的决心,也是恢复远洋海军昔日战略威慑力量的关键一步。

  2010年10月6日,俄罗斯海军参谋部“突然”表示,俄罗斯海军方面已完成了有关恢复金兰湾海军基地工作的资料论证。如果可能,3年内可以重新启用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俄罗斯《独立报》援引海军消息来源的话说,俄罗斯这次会以租赁的形式返回金兰湾。租赁期将至少达25年,而且租赁期满后可延长。

  从2012年7月26日开始,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开始对俄罗斯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张晋创的访问并不引人注目,但他提到的一个地点,吸引了国际舆论的目光——金兰湾。在接受俄媒体采访时,张晋创表示,越南未来将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虽然张晋创强调,越南无意与任何国家合作将金兰湾用于军事目的,但这位越南国家元首在俄军撤离金兰湾10周年之际做出此表态,立即引发诸多猜测。

  也许并非偶然的是,7月26日,俄海军总司令奇尔科夫称,俄罗斯正着手在俄罗斯领土以外的地方部署军事基地。同时,他又说,“我们正商议在古巴、塞舌尔及越南领土上建立海上维修中心。”

  7月27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将向越南提供约100亿美元贷款,其中约80亿美元用于在越南建设核电站。作为回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随即表示,越方将允许俄罗斯在越南金兰湾港设一处船舶维修基地。越南与俄罗斯一拍即合。

  越南金兰湾紧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普京慷慨解囊,用巨资换取越南允许俄罗斯进入金兰湾港,目的很明显,就是意在阻止美国控制金兰湾,从而寻求恢复前苏联远洋海军的战略威慑力量。

  俄越在金兰湾议题上的合作拉开美俄争夺越南金兰湾战幕。第一个回合,似乎俄罗斯占据上风,但并不意味着已将美国踢出局。

  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越南来说,金兰湾本身的意义并不重大,金兰湾的意义在于被大国舰队进驻。所以,越南把一只眼睛紧盯美国,另一只眼睛紧盯俄罗斯,利用金兰湾的战略价值,待价而沽,双方都不得罪,讨价还价,把金兰湾当作博弈美国与俄罗斯的筹码。从一个方面看,这种判断或许是对的。

  四、引入国际因素,是越南抗衡中国的一个手段

  但从另一方面看,金兰湾对越南也十分重要,它对南海任何岛礁的控制力,高于中国现有的任何一个海军基地。因而越南势必将其打造成为与中国争夺南海、从而控制南海的重要军事基地。

  越南引入外部力量,就是要使中国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越南外交部多次表示,不会对外出租金兰湾用做军港,声称“越南多次强调不会与外国合作使用金兰湾用于军事目的,而将开发金兰湾地区的潜力,服务于建设和保卫国家的事业”。越南释出开放金兰湾信息,被人解读为“目的是引入‘国际因素'抗衡中国”。越南实际上已把金兰湾当作与美、俄,甚至与中国博弈的筹码。

  在中国南海周边,越南的动作最大,野心最大,其军事解决南海问题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越南实力有限,它希望把金兰湾作为一个卖点,拉拢大国,对抗中国,从军事上增强对中国的威慑力。

  越南的意图迎合了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评论称,与越南的安全合作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奥巴马政权“制衡”中国的策略之一。

  对于俄罗斯,有观察人士指出,随着叙利亚局势愈加紧张,俄罗斯可能失去其在前苏联地区以外的唯一一处军事基地。在东南亚地区,俄罗斯也希望扩大影响力,而不是作为中国的助手和伙伴。分析人士认为,越南在金兰湾问题上的系列动作,只是其企图在南海之争中向中国施压策略的一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金兰湾,无疑能成为越南手中“对华施压”的一张牌。

  美俄逐鹿金兰湾,鹿死谁手,将有一场好戏看!根据俄越传统的合作关系,以及美越的历史纠葛,美俄在争夺金兰湾的博弈中,俄方的赢算应该更大。当然,不管美俄谁能胜出,对中国都极为不利,尤其是美国若进入金兰湾,就等于扼住了南海的咽喉,对中国的威胁将加大。

  如此,南海问题可能变得更加复杂,而这正是越南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也是越南在南海之争中试图“对抗”中国的一个主要手段。

热词:

  • 联合军演
  • 热点区域
  • 国家利益
  • 俄罗斯海军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