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苏文洋:人艺献上的北京“花茶”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8日 13:4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晚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昨晚,三个“甲子”济济一堂。再过4天,《北京日报》创刊60周年。喜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周年,报社组织了“甲子缘”纪念专场演出,观看人艺最新推出的话剧《甲子园》。

  精彩的演出结束后,80多岁的老艺术家蓝天野先生讲话,特别深情地回忆起他和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交情”。他谈到15岁办壁报,特别提到他的同学、1980年复刊后第一任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还谈到自己是“北京晚报特约记者”,为北京晚报撰稿。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当时,我在刚复刊的晚报做一版编辑,王总给了我一个任务,做他与蓝天野先生之间的“交通员”。王纪刚先生经常写信派我送到蓝老家里,有时我也专程到蓝老家里取稿。蓝老那时家住史家胡同,距离报社不过两站地。后来,纪刚先生不担任总编辑,我的“交通员”兼编辑使命也结束了,再未到过蓝老家。现在想来,王总是让蓝老教导我,而我不自知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晃30多年未见蓝老,我待蓝老讲话结束离开后台时,追上蓝老自报家门,蓝老给了我一个热烈的拥抱,笑说:“你可以证明,我说的话没错。”我祝蓝老健康长寿,艺术之花永远盛放。

  《甲子园》里云集了蓝天野、郑榕、朱旭、朱琳、吕中、徐秀林等人艺老艺术家。他们每一位都是中国话剧界的国宝级人物,我们有幸看到他们以八九十岁高龄同台演艺,相信这是一次空前的盛况。在世界任何国家的话剧舞台上,也难以复制这样绝无仅有的演出场景。我们在感谢这些艺术与生命共同高寿的人艺老艺术家们时,也要十分感谢用艺术之笔把他们都“召集”在一起的编剧何冀平。

  演出快开始时,何冀平才悄悄进来,坐在我前面六七排的边位。我与她也已经有20多年未见面了,当年因为都是北京市第四届青联委员的缘故,又在一个界别组,时常见面,听她谈艺术创作,也看过她编剧的《天下第一楼》。中场休息后,再未见到她的身影,也就无法当面向她表示祝贺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编剧,一切舞台艺术、影视艺术都无从谈起。我特别特别敬佩编剧,至今仍然觉得编剧是一项不可思议、难以琢磨的工作。何冀平在剧中提到《失恋33天》,这部电影的编剧是我的外甥女鲍鲸鲸。我到今天也没想明白她妈妈、我表妹是怎么把小鲍培养成编剧的。在我看来,编辑还好培养,编剧可太难培养了,这大概就是“隔行如隔山”吧。

  演出开始前,见到百年老店吴裕泰茶庄总经理孙丹威。记得我10岁以后,我爷爷就派我去北新桥吴裕泰茶庄买茉莉花茶。老人家喝了一辈子茉莉花茶,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杂喝”,逮着什么喝什么,还经常赶时髦喝个咖啡什么的。《甲子园》这出戏,很像北京的茉莉花茶,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回味,喝到嘴里的是茶,沁人心脾的却是花的芳香。这是地道的正宗北京“花茶”,是人艺老艺术家用一个甲子的时间为我们“沏”的一壶北京“花茶”。茶喝后来酽,艺术家的表演也是如此。炉火纯青,色香味俱佳,无可挑剔。我祝愿更多的观众能够享受到人艺献上的《甲子园》这一季北京“花茶”。

热词:

  • 花茶
  • 人艺
  • 甲子园
  • 1980年
  • 编剧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