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全国政协19日上午举行“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儿童药品紧缺。目前,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部分特殊药品甚至供应短缺。对此,全国政协建议,政府对必要的儿童药品实行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机制。(9月20日《新京报》)
目前我国儿童占总人口总量的20%以上,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就医群体,然而在医院琳琅满目的各种药品中,90%以上都没有儿童剂型。在一些药品的包装说明书上,甚至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只是以“酌情酌量使用”或者是“根据医生指导用药”等模糊的提示。
问题是,“酌情酌量使用”,到底依据什么“情”,决定什么“量”?即便是“根据医生指导用药”,可在药品没有儿童剂型的情况下,医生也往往只是给出每片药剂的一半,或者是每包药品的几分之一等模糊的建议。结果家长回家给患儿服药的时候,也只能约摸着来,导致药量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很难做到精确用药。多了可能带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危及生命安全,少了又影响疗效。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太多深刻的教训。很多人都还记得,2010年7月份的时候,四川内江发生了133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并且最终造成一名3岁女童死亡。而后续调查显示,造成这起群体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正是服药过量。试想,如果这些药品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推出剂量不同的规格,让服药者即便不用医生指导也能看明白自己应该服用的剂量,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另一方面,国内药品缺乏儿童剂型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注射类药物,因为只有成年人剂型,儿童在使用的时候,只能使用其一半或者是几分之一。而这类注射类药品,一旦打开,就不宜继续保存,剩下的药品只能当医疗垃圾丢掉,这不但造成了药品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加重了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国内药品缺乏儿童剂型的问题,应该引起包括医疗卫生系统、医药企业等在内的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政府应该首先有所作为,应该在儿童用药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医学教育培训领域要加大培养儿科医师和药师的力度;比如由相关部门组织和发布儿童群体用药剂量的研究和指导工作;比如督促和引导国内制药企业推出各种临床药品的“儿童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