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然玉:“轮回的哄抢”,该怎样去平息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11:4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9月5日上午,兰州高速公路一辆载有葡萄的大型货车发生侧翻。听说“葡萄车”翻了,附近不少村民拿着塑料袋、编织袋来抢葡萄,还有人干脆坐在路边吃了起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有不少人还开着车、骑着摩托车和自行车来装运。还有人打电话,让亲戚朋友赶紧开车前来拉葡萄。

  再寻常的事情,轮番发生、周期上演,也多了层“宿命论”式的意味。一如“哄抢”,频繁发生,俨然可称作一种“文化乱象”。

  抢葡萄事件,虽是小事却引发舆论热议。究其原因,作为旁观者的多数民众,也已然对此类劣迹有所反思了。确实,一再的哄抢,必得以一再的抨击“回应”。如若不然,便无异于默认“哄抢”具备的道德地位。

  探究“哄抢”何以发生,成熟的言说路径其实很多。例如,此间历来有“法不责众”之说:一方面,立法层面对集体行为中个人责任的厘定,一贯很暧昧和无奈;另一方面,在执法层面,“哄抢”参与者众多,取证、追责天然面临极大的技术困难。这些,都激励着人们“哄而抢之”。除了司法规束不力,“哄抢”本身也是极重要的导火索——当“众人同抢”,个体就会陷入“群体无意识”。从流于集体的狂热,消弭了负罪感、获得为恶的勇气。

  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群体相较于个体,更冲动、缺乏理性、没有批判精神、夸大情感……”此一论断,用以解剖“哄抢”,简直量身定制般的合适。当很多人一起,捡拾着公路上那一箱箱葡萄,兴奋的参与者并不会意识到自身行为不当。

  或许,“众人同抢”的齐整景象,冲淡了理性人的羞耻心;“先抢先得”的竞争关系,又推着路过者赶忙“下水”。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主流社会的价值底线,在垂手可得的“待抢物”前短暂休克。

  哄抢,似乎无解地轮回。事实上,只有充分社会化的人,才能具备足够的自我约束力。而“哄抢”却恰是逆社会化、唤醒人类最“自然性”一面的过程。“将哄抢归罪于劣根性”的论调,逻辑上并不成立。

  观望彼地的成功经验,可知唯有更坚定的“社会化”,才可化解“哄抢”中那种唤醒“自然性”的强大能量。此处所谓“社会化”,当然是指更持续、全面、有效的公民美德的推广。事实上,我们生活的周边,一直具备相关条件:每当被“哄抢者”声泪俱下后,都不乏同情乃至“送还”的哄抢者。可见,根绝“哄抢”,就先当强化这种“同理心”——当然要置于建构“公民美德”架构之下。

热词:

  • 自然性
  • 轮回
  • 葡萄
  • 公民美德
  • 众人同抢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