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光明日报:倡导孝文化应建立广泛社会认同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0日 10: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光明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日前,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机构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相关人士表示,将在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免费发放孝心宣传册,宣传“新24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24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24孝”行动。

  “24孝”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行孝故事集合而成,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表达过对这种刻意尽孝的反感,“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

  不过,质疑归质疑,近些年,不加甄别地冠以传统名号的活动日见喧嚣。此番“新24孝”行动标准的发布,持事者当然可以倡言这一行动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规训意义。只是很多时候,美好的愿景未必会成为现实,而示范、引导云云,也很难真正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事准则,进而成为人们的内心律令。

  首先,孝顺是人类的一种美德,理应积极倡扬,但是这种倡扬不一定要装在“24孝”这个大筐里。即便是打着发扬传统、传承文化的旗号,这种简单“拿来”的做法都是需要斟酌的。“24孝”的故事存在着很多与现代文明相悖的腐朽做法,选择这个“筐”作为叙事的框架,并非合适之举。

  中国古代关于孝亲的叙述汗牛充栋,发掘者完全可以有意梳理,选择一些更易于为人所接受的内容,并融合新时代的内容。比如《论语》中的相关叙述,完全可以选择一些,拿来矫正时下的风俗之弊。

  其次,提倡孝亲、传播孝文化,应该建立在广泛社会认同基础之上,不能硬性拼凑、削足适履,再冠以传统文化的名头。既然操持者希望扩大社会影响,为何不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通过民意的自由表达实现互动目标?其实,征集、讨论的过程也是逐步达成社会共识的必要过程。

  目前出台的“新24孝”文本,很多是具体做法,内涵简单、缺乏延展性,很难承载深化孝亲意识的使命。比如,“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10、经常为父母拍照”颇有些一厢情愿,能否让父母开怀很难说。而“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条款,还容易被商业化解读,很值得商榷。这样量化孝心的做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些牵强,其效果肯定会和发布者引导大众、阐扬孝道的初衷有相当距离。

热词:

  • 孝文化
  • 父母
  • 社会共识
  • 论语
  • 二十四孝图
  • 孝亲
  • 社会认同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