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许茨:保鲜不易才珍贵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09: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炎夏的北京演出市场,正是各路神仙各出妙招抢夺票房的大舞台。几天前来自台湾的赖声川“表演工作坊”之新戏《这是真的》和同样来自台湾的“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也分别在保利剧院和国家大剧院加入了战团。话剧票房的饼就这么大,随着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晋戏剧社团、工作室的分食,北京这块不大的饼,越来越难啃上一口了。

  成功来自高素养

  内地观众对台湾戏剧团体的印象,大多来自“表演工作坊”扬名立万之作《暗恋桃花源》内地版的上演,不错的本子加综艺明星阵容,让《暗恋桃花源》在内地市场连演不衰。在正式进军内地前,坊间流传的DVD《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则在戏剧和相声两个行当里造成了一定的轰动。成功的开始,鼓励着更多的台湾戏剧团体参与混战。

  台湾的话剧,是传统与实验的统一体,在内地有较大影响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屏风表演班”,从他们的代表剧目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生活带给创作者的烙印。认真而有较高素养的演员,也是台湾话剧成功的路途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本土原创也好,引进经典也好,台湾的话剧让我们看起来,总是觉得亲切,仿佛没有这海峡隔断的几十年。

  本土化是考验

  和国际连锁商业进驻中国相仿,台湾戏剧团体在内地的竞争也面临本土化的考验。就像我喜欢吃广西的酸笋,闻到那种酸臭的气味就食指大动,然而在京的所谓广西餐厅中,能扑面给你这种强烈刺激味的少而又少。这就是本土化的结果,改掉了酸臭气,披上“文明”的外衣,就不再吸引食客。我想,台湾戏剧团体的内地本土化改造同样有这样的忧虑,失去了原本熟悉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而对内地深层的思维构成又并不了解,盲目的“本土化”,让台湾和内地喜欢他们的观众捏一把汗。

  近几年,我们的眼前不断出现新的戏、新的导演、新的场地、新的炒作方式,这与戏剧的本体是否已经渐行渐远?新戏排演是跃进式的速度,老戏也忙不迭地换上商业化的外衣,仿佛踏踏实实地研究剧本,琢磨人物,都已经过时;一出戏的生命,没有频繁的强心针维持就要咽气。希望台湾戏剧团把你们对艺术的珍视保持住,给观众,给历史留下一些不那么容易朽坏的东西。  

热词:

  • 表演工作坊
  • 保鲜
  • 暗恋桃花源
  • 话剧
  • 搜索更多表演工作坊 保鲜 的新闻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