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来论:收起网络戾气这把“反噬的利刃”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07: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于晓丹

  伦敦奥运会首日,就在易思玲为中国队拿下首金后不久,微博上出现内容称:同样两个中国选手,易思玲得了金牌,喻丹得了铜牌,但得到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国务院发的贺电上没有喻丹的名字。该内容甚至指责国人将金牌本身看得比任何东西都伟大。

  此内容一出,网络舆论一片哗然,网民们群情激奋,在纷纷转载的同时,把整个中国从体育到教育,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现状到民族劣根性,全方位的唾骂一通。但第二天,有网友贴出了国务院的贺电原文澄清此事时,网民们早已激情退去,转向其他战场了。赤裸裸的惊悚标题,无根据的全面“质疑”,无节操的发帖回帖,甚至公然的人身攻击,更有知名学者“网上约架”。每天点开互联网,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愤怒扑面而来,让人无从招架。

  其实,网络戾气的养成并非朝夕,早在2008年就已初现端倪。当时,网上出现了“哈尔滨一名大学生被警察打死”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站出来为大学生鸣不平,诸如“警匪一家”、“警察就是黑社会”的言论此起彼伏。然而,当网友爆料死者家境很硬时,网友们迅速调转枪头怒骂“衙内”,反为警察披上“打虎英雄”的锦旗。到此处,闹剧尚未谢幕,媒体经调查报道死者并非“富二代”。至此,网友觉此事已经太无趣,抛出了“又一出狗咬狗”的结论。整个事件过程中,网络戾气的特点显漏无疑:尖酸刻薄、哗众取众、见风使舵。这种挟公器以泄私愤的自由力量已经成为极具破坏力的洪水猛兽,正在损害司法尊严,扰乱社会公序。

  在部分媒体看来,网络戾气可能是件“好事”。“眼球经济”、点击率为王的时代使具有挑战性、爆炸性的标题大行其道,断章取义、曲解事实也由此而生。借助“标题党”,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群体事件”、“热点问题”,以求提高点击率、增加盈利。表面上看,这么做的媒体是名利双收的大赢家。但是,“打擦边球”并非持久之计,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力,不负责任的操作和运营将使媒体日益失掉威信、臭名昭著,留给整个媒介市场一片乌烟瘴气。

  归根到底,在网络戾气中受伤最重的,正是参与最多的民众。聚焦于网络暴力的《无形杀》和《搜索》两部影片,就鲜活的刻画了普通个体在面对网络群体暴力时的无助与无奈。社会的舆论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观。在苛责的环境中,人会变得尖酸;在暴力的环境中,人会行为极端;在无原则和底线的环境中,人会走向堕落。

  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政论家约翰·弥尔顿曾经表示“媒体应该是言论的自由市场”。网络兴起之初,我们惊喜的发现在这里,我们匿名存在,摆脱了各种束缚,自由的发表言论,网络成为了广受欢迎的自由市场。但是,失去约束的自由就是无序,在混乱的环境中,难免有一把口水剑指向自己。善用网络,遵守规则而不是践踏,相互理解而不是只懂宣泄,唯有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里,我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我们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热词:

  • 网上约架
  • 网络戾气
  • 网络暴力
  • 网络环境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