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北京日报:后奥运时代人文价值的弘扬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0日 09: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伦敦奥运火炬已经点燃,北京奥运的盛况犹在昨日。全球化时代的奥运,已成为世界各国跨越政治和经济沟壑,以文化包容与全球共存的胸怀创造文明的国际性文化盛会。北京奥运激发的人文价值成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人更加文明自信,更加进取开放。四年后的今天,再次总结阐发和弘扬传播奥运精神遗产,再次关注实现人类文明融合的奥运场域,我们感受良多、受益良多。——编者

  奥运会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坚持和保护自己的文化基因,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在自主自觉和多样共生中成就美好。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有很多遗产得到开掘、提升和转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其中,最值得珍惜、记忆、传承的北京奥运遗产,是中国文化与奥运精神所激发、涵化的人文价值。这些价值持存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人个体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在更为普遍和族群化的公民意识、城市品格和社会风尚之中;这些价值不是静态地存在,而是活的生命,不断生长、成熟、壮大,成为北京、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下从社会性格、城市精神和志愿者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北京奥运的人文价值的传播与弘扬。

  砥砺了开放多元、积极向上的社会性格

  社会性格是一个区域、族群社会成员普遍化、整体性的心理秩序,关乎人们如何评价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问题与成就,关乎社会氛围、社会情绪和社会发展。社会性格生发于社会群体的经历、情感、意志和环境,而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对社会性格的变化和成熟产生重要的影响。北京奥运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全球化走向纵深的国内外背景下举办的,很多媒体和评论家视之为中国自身发展、中国与世界关系再造的一个标志性节点。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作为和平崛起、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还需要培育更为健康、成熟、开放的国民心态和社会性格。

  举办北京奥运会在国家叙事上是“百年梦想”,而在个体意义上,老百姓把宏大梦想转化为生动、实在的生活态度、社会情感和价值选择,进而影响、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参与。对中国人而言,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狂欢,既是历史戏剧也是生活仪式,既指向身体运动也返照心灵建设。在历经革命与改革、现代化与全球化、市场化与城市化等沧桑巨变后,北京奥运带来的社会性格变化主要表现在“回归”和“超越”两个方面:回归,一方面是寻找和重建中华文化统续和族群身份认同,人们于此中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认同,另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人性,保障和促进人的尊严、自由和快乐。超越,一方面是对外敞开心扉与世界不同族群及其文化相遇、对话和融汇,以开放的视野、平等的精神面对差距和差异;另一方面是对内唤起理性、建设性的公民精神和价值追求,人们积极担当和奉献公共事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着力培育共有的精神家园。

  除了一些精彩赛事和辉煌成绩,北京奥运会烙刻在生活世界的最深印痕,正是自信、快乐、开放、平等、担当、向上等有关内在美好的社会性格要素。这些要素并不抽象,它们由内而外地延展为族群和个体的生活路线和生命图景。以开放意识为例,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循序渐进地将国门打开,把市场打开,而以奥运为标志性事件,我们的心灵和文化更加开放,把当今中国文化放在古—今—中—外的十字路口,容古纳今,沟通中西,超越具体的利益、阶层和文化形态,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促进了城市精神的升华,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发展主题

  奥运一直与城市相连,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提升主办城市的信念、格调、气质和品位,赋予其新的活力与风采。如同其他奥运城市一样,北京也从奥运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城市精神的升华。在奥运会落幕后,北京首先把“人文”、“科技”、“绿色”三大奥运理念转化为城市发展理念,继而提炼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为国争光、包容天下、厚德博爱和创新超越这四个价值范畴,彰显了北京文化的特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契合与共振。康德说,缺乏文化的城市生活是盲目的,脱离了城市生活的文化是空洞的。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致力于提升城市气质和形象,主动拥抱世界,北京在奥运之后努力发现、形塑和光大内在的自己,探寻城市品格和灵魂,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生长”——让外在的气质和形象扎根于城市的精神内核和人文价值。

  北京城市精神的生长与奥运会紧密相关。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最重要的意义和经验,就是展现和创造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核心价值,使之对内引领全部奥运事务,对外穿越国家、宗教和种族的边界,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人文价值为统摄,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千头万绪的工作得以统筹规划、立体推进和精彩实施;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看,北京奥运完美融合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崇尚和谐、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这种价值融合对解释和解决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奥运之伟大在其精神,城市之美好亦在其精神。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国城市不约而同地提炼、表达了各自的城市精神。我认为这是一场城市文化自觉运动,一些城市正在由单纯的区域和经济共同体,逐渐超越至文化和价值共同体。这也扣应了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主题,即“经济中国”与“文化中国”更加协调发展,创造物质与精神更趋对等繁荣的社会。实际上,个体心灵空间的延展、社会性格的砥砺与城市精神家园建设在价值主线上是一致的:个体对尊严、幸福、优雅、卓越、自我突破的追求,城市对多样、厚德、包容、创新与和谐的追求,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理想。概括而言,北京奥运会加快、强化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管理和建设,人、城市、社会的进步在国家和个体层面都成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

  展现了公民新风貌,丰富了新道德和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北京奥运期间,有媒体说,志愿者的表情就是北京奥运的表情,就是中国的表情。今天看来,志愿服务事业拓展和丰富着新公民、新道德和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共有赛会志愿者约10万人、城市志愿者约40万人、社会志愿者约100万人,他们在奥运当中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微笑成为传遍世界的中国名片。

  在北京奥运会的促进下,中国志愿者队伍显著扩大,专门组织广泛建立,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北京成立了奥运志愿者的枢纽组织——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实行了志愿者实名注册管理,截至2012年5月,仅青年志愿者注册93万多人,各类志愿服务团体注册3085个,他们中有抢险、医疗、外语、媒体、教师等专业人员,也有青年学生和退休老人。很多志愿者经常参与志愿服务,他们为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环境更安全,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他们使参与、慈善、公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联接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公共理性;他们自信、理性、乐观、脚踏实地,开创了一系列可持续、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扶贫、环保、救灾等项目面向社会问题和危机应对,教育、健康、创业等项目面向社会发展和公民幸福。中国的“80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曾被一些长辈和媒体忧虑地表达为“娇生惯养”、“垮掉的一代”,这一印象在2008年得到扭转:“80后”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这样重要而开阔的社会历史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并感染和带动了更多同龄人,被长辈和媒体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鸟巢”是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尤其可贵的是,与父辈们在早前贫困落后年代强调“片面的利他主义”不同,新一代能够从容、平衡地处理自我发展、人格完善与利乐他人、造福社会的关系,能够专业、理性地对待心智付出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我认为,构筑自我与他者的命运共同体、协同道德理想与制度安排正是现代志愿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柱石和驱力。

  奥林匹克运动馈赠给人类的精神遗产是美好而厚重的,珍视这一馈赠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城市将从中受益无穷。

  (执笔人冯惠玲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胡百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热词:

  • 人文价值
  • 人文
  • 生活仪式
  • 价值追求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