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复兴评论 >

来论:理性宽容来到,网络戾气当消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0日 09: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作者:刘静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既是监督政府、纾解民意的帮手,也成为引发骂战、滋生戾气的祸根。鼠标一击,来自各大论坛与微博的戾气随即扑面。是什么让网友变得如此“刻薄”和“暴躁”?

       标题党与网络谣言的存在,无疑助长了网络戾气。近日,一组“武汉质监局领导出行四人抬轿”的照片在网上热传。从照片上看,一片汪洋之中,领导竟然被抬行于水上。网友直呼“无耻的领导”“这样的官僚早该沉进水里去,别再祸害人民了”。事后经查实,照片中两人是武汉市黄陂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抢险,引发身体不适,待病人、妇孺撤离完毕,他们方才坐上运送病人的木筏离开。利用网民普遍反对“官老爷”做派的心理,照片成功达到了吸引眼球、广泛传播的目的。而官方辟谣的迟到与无力,反倒引起“先入为主”的网民的质疑,官方有口难辨。可见,“标题党”联手网络谣言,很容易遮蔽真相。

       暴戾的网络气息真实折射出了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人们放弃了真伪判别和独立思考,从容处事的心境没有了。但是网民的戾气也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安全感与幸福感的缺失。从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物价、股市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来看,制度保障与贯彻执行不够给力,民众的不满由此滋生,并集中表现为对权钱交易的反感,对公权力膨胀的担忧,和对社会上升渠道逼仄的焦虑。当挫折感、不安全感、无力感等持续发酵,一个个爆炸性的“新闻”足以点燃网友的情绪时,网络就自然成为了宣泄口。在口水战中,人人乐此不疲的贪图嘴口舌之快,谁还在乎真相如何?

       一般而言,适度的网络宣泄不会妨害他人的感受。但是,失控的质疑、侵犯隐私的人肉搜索、无底线的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已然侵犯了公民权利,并将瓦解社会信任,有悖于文明社会的要求。

       阮玲玉自杀,到舒淇退出微博,到电影《搜索》中叶蓝秋遭遇网络围攻,“人言可畏”在网络时代有着更生动的诠释。网友无心扔出的一块“砖头”,都可能拍死人,这是由于当下的网络表达普遍缺乏理性。一方面,网友有时还分不清人身攻击和批评的界限,批评充满戾气,批评缺乏善意;另一方面,发现问题多,什么事搞砸了,马上会找到很多原因。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建议却极少。然而,真正考验一个人责任心与思考水平的恰恰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是无底线、非理性的批评同样没有意义。批评的基础是尊重,尊重的基础是了解。唯有基于事实,网络批评才具备正当性和建设性。相反,“泄私愤”“瞎起哄”“不讲理”这种走极端、非理性的“宣泄”,只会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而蔓延,污染了社会空气,并使汉语日趋“粗鄙化”。

       这个时代更需要清醒的审视者、宽容的批判者。戾气消歇,既是文明跃进的表现,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结果。这不仅依赖政府在民生问题上更多的努力与作为,也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智慧与理性。

热词:

  • 信息社会
  • 互联网
  • 网络戾气
  • 微博
  • New Document